章太炎(1869~1936年),名炳麟,号太炎,浙江余杭县人,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、思想家、国学大师。他思想进步,学识渊博,融通古今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。鲁迅称其为“有学问的革命家”“先哲的精神,后生的楷范”。毛泽东主席曾指示相关人员注释章太炎的著作,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章太炎“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”。
章太炎自述“不为良相,当为良医,此亦吾人之志也。”“余时少年锐进,不甚求道术,取医经视之。”“平生之好,又在医学。”“翻阅医书,此为性之所喜。”“张机、范汪之医,终身以为师资。”“吾家三世皆知医。”“家门师友,专此者多。”有人问章太炎:“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,还是史学第一?”他毫不隐讳地回答:“实不相瞒,我是医学第一。”中医名家由衷地感佩赞叹章太炎道:“医学特其余绪,而亦精思冥悟,深造独绝。”章太炎出身于世医之家,祖父章鉴精研中医30年,遍购古今医家经典,谙熟医理,“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悉谙诵上口。以家富,不受人饷糈,时时为贫者治疗,处方不过五六味,诸难病率旬日起”“尝治时疫之脉绝气脱者,一剂即起,立方参变不泥古。治危症,药不过三四味”。父亲章濬同样长于医术,为人治病辄效,声名遐迩。伯父章钱医术精湛,曾对章太炎进行过医学启蒙教育。身处这样的大家庭之中,章太炎耳濡目染,与中医药学结缘颇深。
章太炎幼时曾师从清末名医仲昂庭研习中医,后随汉学大师俞樾治经期间,又广泛涉猎医典。走上社会之后,他仍然怀有医学不了情。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,他因避难远赴台湾,后又东渡日本。在日期间,他大量搜求医书、古代验方,详考得失,并编著《古方选注》,其中选方约350首,涉及内外妇儿诸病70余种。他自1910年发表第一篇医学研究论文《医术平议》后,屡有著述,相继撰写医学论文134篇,共计26万字,涵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、医籍考 、医著论述、《伤寒论》研究、《金匮》研究、温病研究、方药研究、中西医汇通研究等领域。其论道精辟,丰富了中医学研究方法,为时所重,曾结集出版《猝病新论》。他尤为推崇汉代张仲景,对《伤寒论》进行了深入研究,发前人所未发,提出温热病“三式、十八法、十三方”。
最初章太炎曾主动为朋友开方治病,后来当得知疗效并不理想时,他勇于总结经验,寻找差距,潜心研究理论,注重实践积累,后来医术大有长进,医治好了一些患者的疑难杂症。此外,他还积极进行中医临床实践,自病自疗。他患有黄疸病,自治而愈。他还为邹容、孙中山等人开药方。他与邹容身陷囹圄期间,千方百计托人从监外捎来黄连、阿胶等为邹容治病调理。名医臧伯庸因横膈膜痉挛打嗝不止,西医诊治无效,他亲拟一方并配好药送去,臧伯庸仅服几剂便告痊愈。章太炎还曾自拟药方治疗猩红热。
章太炎与中医界名流多有往来,深入切磋岐黄之术。他多次向上海名医陈存仁问询时方,还采用陈存仁所开之方,将芙蓉叶研末治疗鼻炎,并将此方传示他人。章次公、陈存仁、陆渊雷、恽铁樵、王一仁、秦伯未、许半龙、徐衡之、章巨膺等一大批近当代名医亦深受其影响。他认为“中医之成绩,医案最著”,并积极倡导汇集当世医案,还曾经发起召开全国中医学教材编辑会议。
在近代中西医大论战中,章太炎挺身而出,坚定支持中医,维护中医尊严,鲜明地提出“融会中西,更造新医”。他既反对废除中医,崇洋媚外,又反对中医守旧自大,主张中西医汇通,发展祖国特色医学。他身体力行,倾心中医教育,支持医学发展,曾任中国医学院院长、上海国医学院院长、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、苏州国医研究院院长等要职。
章太炎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系统、深入,见解独到,成果丰硕,大大丰富了医学宝库的内涵。他的良相良医之志,学术医术之功,各施其用,各显身手,相得益彰。
|